槳葉式污泥干化機通過間接加熱 + 槳葉攪拌的組合方式,實現污泥的效脫水干化,核心是讓污泥與加熱元件充分接觸,同時持續翻動破壞結塊,加速水分蒸發。
1. 核心結構與加熱方式
設備的核心工作部件是雙層中空的槳葉軸,其內部通入熱媒(如蒸汽、導熱油或熱水)作為熱源。
熱媒在槳葉軸內部循環流動,熱量通過金屬槳葉壁傳導給接觸的污泥,屬于間接加熱方式,避免污泥與熱源直接接觸導致過熱或焦化。
槳葉設計為殊的傾斜或螺旋狀,不僅能攪拌污泥,還能推動污泥沿設備腔體緩慢移動,實現連續進料與出料。
2. 干化過程的四個關鍵階段
進料與預熱:濕污泥(含水率通常 80%-95%)通過進料口進入機體內,與已加熱的槳葉和腔體壁接觸,快速吸收熱量,溫度逐漸升高,為后續水分蒸發做準備。
攪拌與傳熱:槳葉軸持續旋轉,一方面將污泥不斷翻動、打散,打破污泥受熱時易形成的 “硬殼”,避免局部過熱或干化不均;另一方面,槳葉的推動使污泥與加熱面保持充分且均勻的接觸,大化傳熱效率。
水分蒸發與排出:隨著污泥溫度升高至水的沸點(通常低于 100℃,因設備可維持微負壓環境),污泥中的游離水和部分結合水逐漸蒸發為水蒸氣。機體內的微負壓設計會將水蒸氣及時吸入排氣口,經冷凝器和分離器處理后排出,進一步進水分蒸發。
出料與控制:干化后的污泥(含水率可降至 10%-30%)被槳葉推至出料口排出。設備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污泥含水率和腔體溫度,自動調節熱媒溫度、槳葉轉速或進料速度,確保干化效果穩定。







